杨晓阳

我的首页

我的作品

展览展讯

我的相册

艺术资讯

推荐艺术家

媒体介绍

联系方式

评论文章

组织机构

显示内容
唐蕴玉的“寸感”之思和“淡泊”之美

古城外(水彩) 唐蕴玉

  “对于洋画我不敢说有什么深刻的研究,但是自己的兴趣,却可以说是很浓厚的。在民国九年始初专事于绘画,同时得到了许多同志和名师的指导,我自然而然地沉醉在了画的生活里。不过那时的绘画,还是没有生趣的,因为做学生的时代,所希望的是得到教师的美评,就满足了。后来渐经陶冶,觉着绘画的兴趣比什么都纯洁,能够把一切的烦恼消除,因此在画画的当儿,无论什么事都不愿意去干了。”画家唐蕴玉在1930年《妇女杂志》第十五卷第七号上发表的《寸感》一文中写道。

  上世纪20年代在画坛兴起的“洋画运动”加速了现代美术在中国的传播进程。那时,海上画坛群星荟萃,唐蕴玉亦在其中。这时期她与潘玉良、关紫兰、方君璧等都是活跃于画坛的女性画家。

  1920年7月出版的《妇女》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七号,其中关于唐蕴玉的评价是这样的:唐蕴玉女士,吴江人,性极和顺,擅西洋画法,为我国画学界中不可多得之人才,曾留学日本研习多年,去冬开个人展览会一次,深得社会之嘉许。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。作品崇尚写实而近于后期印象,笔触老健,轮廓正确,尤长风景,近更注意于人体画,精研不息,所作大幅人像甚多,有突飞之进步、不久更欲留学法国以冀有所深造云。

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唐蕴玉先后赴北京、西安、成都、桂林、广西、湖南等地旅游写生——4月7日至5月3日,在北京槐轩举办的“寸感——唐蕴玉水彩画展”所展览的就是这一时期的部分作品。

  在古香古色的四合院空间内,陈列着唐蕴玉的水彩风景画、静物画等,展厅的一处复原了唐蕴玉当年作画时的场景,一幅未完成的花卉画和一侧摆放的花卉和水果。漫步到院内深处,从老电影里剪辑出来的民国女性影像与唐蕴玉的绘画相呼应,营造了一种典雅的气氛。从唐蕴玉的水彩风景画《北海公园》《古城外》《角楼》《日暮方舟》《山野林田》《月牙山前》等作品中,可以感受到淡雅、轻盈、飘逸、静谧的氛围,《静物》《桃》等静物水彩画却于天然中透出拙朴。

  “画的成功,当然以取材、色调、结构为根本,我尤感觉到绘画的色调,可以表示各人的个性,像歇妄纳(Chavannes)喜用静雅的色调,时时露着悲感;蒙耐(Monet)的风景色调,喜画鲜明的苍空,时常表现强烈的日光。这两画家用的色调不同,但是各有各的特长,各有可以使人佩服的地方。我对于这两画家的色调都喜欢,不过在无形中常喜用冷色的,我不敢说用了Chavannes的色调,就可以说好,这也是表示我个性的趋向罢了。至于其他画家,都有各人的生命存在里面。”唐蕴玉在《寸感》一文中写道。

  在唐蕴玉长子郑光宪的记忆中,“母亲逢事兢兢业业、无声无息执着地去做,对教学如此,对所爱的艺术更是同样,始终默默地不作宣扬,这和她喜爱用淡雅的色调去展现景物一样,令人有一种宁静的感觉。在我们全家外出旅游时,她必携带她那小小的油画箱。我们去游玩,她则静静地坐在所选择的风景处,拿起画笔将大自然美景呈现在她的画中。母亲严谨要求自己,对自认未完成的画或是不满意的作品,从不写上代表自己的‘蕴’字(以及‘Y.Y.Tang’签名)”。

  今天,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欣欣向荣,回顾中国早期水彩画先驱唐蕴玉的作品,更多是从中体验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体会画家在融贯中西中的选择。正如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所言:“她是流逝的星,艺术的光芒只是昨日的追忆。她的作品留下了个性化的色彩和笔触,留下了诗意般的风景和人物,留下了那特有的‘蕴’字签名……令我们后人对这些重要的艺术遗产,认真地琢磨,细细地品味,尽可能地以我们的知识和我们的情感,去接近这位杰出的女性艺术家,去沉浸在那一个远逝的时代。”

Processed in 0.108(s)   10 queries